搜尋此網誌

Eureka! the Biography of an Idea系列書--關於發明的故事

嫩薑最近這一年來,共讀主題興趣漸漸從故事類轉變到科普類。相較於故事繪本,科普繪本更能引起他的注意,並在共讀中產生更多的互動。


「Eureka! the Biography of an Idea」系列書獲選為「NSTA Best Stem Book」;總共有四個主題:「Bicycle」、 「Camera」、 「Glasses」 & 「Light Bulb」。
🔆 NSTA: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ing Association,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科學教師組織,致力於科學跟STEM教學。


書名上的「Eureka!」讓我回憶起曾看過的數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因泡澡發現浮體原理,開心大叫「Eureka!」一路裸奔回家🤣;這個字源自於古希臘語,表示「I've found (it)!」,用來表示因發現某事,或是找到問題的答案而發出的興奮歡呼聲!用在這系列關於發明的故事恰恰好!
🔆 嫩薑詢問Eureka這個字是什麼意思?「It means "I've found it!" When you finally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a difficult problem, or you suddenly get a brilliant idea, you say "Eureka!"  」解釋完後,他覺得很有趣,一直重覆唸了幾次Eureka!

⤁⤁⤁⤁⤁⤁⤁⤁⤁⤁⤁⤁⤁⤁⤁⤁⤁⤁⤁⤁⤁⤁⤁⤁

這套書的target audience是「Ages 4-8」。從故事內容、知識概念、單字句子難易度整體來看,更適合「國小學生」閱讀跟理解

對於學齡前的嫩薑目前我自己先看過後,挑適合他目前認知概念的部分共讀。雖然內容概念等對目前的嫩薑來說偏難, 但剛好他學會騎「腳踏車」、也跟爸爸一樣擁有自己的「相機」喜歡拍照;對試戴爸媽臉上的「眼鏡」感到有趣,所以這套書對他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

採用「biography」傳記的概念,帶著讀者穿越古今來了解發每項明的故事。以下簡單介紹每個主題。

📖 Bicycle
自行車已經存在兩百多年了!發明家Karl Drais於1817年製造出第一輛自行車。是什麼讓Karl有了這個想法?有人說是因為火山!
🔆 我問嫩薑說為什麼跟火山有關係?👦:「Cause people can ride the bike and run away!」也蠻有道理的!


因為當時印尼火山爆發,火山灰(ash)佈滿天空,飄散到世界各地。火山灰阻擋了部分陽光持續了一年,導致收成不佳;人們餵食馬匹的燕麥稀少(scarce),不得不放棄馬匹。沒有馬匹人們只能走路,但走路太慢了!
Drais想找出可以幫助人們更快移動的方法。他建造了一輛有兩個輪子,一前一後的木製車輛,並稱呼它為「running machine」。它沒有踏板(pedal),Drais透過用兩隻腳推離地面為它提供動力。
🔆 👩:「This running machine works like your pushbike!」這樣說讓嫩薑更能理解這台是如何運作的。

這台running machine的行駛速度是步行速度的兩倍以上。即使Drais一再解釋只要一點練習,這台車子是很好騎的,人們依舊不敢嘗試,怕從上面跌下來!

雖然Drais的running machine並未讓當時的大眾接受,不過他的發明讓在法國的一位鐵匠有了改良的想法。
他在自行車的前輪增加踏板;如此一來,腳踏車能跑得更快!新改良的腳踏車(稱為velocipede)變得流行起來,人們給了它有趣的綽號--boneshaker。它的輪子用硬木頭跟更硬的鐵製成的;騎士可以感受到路上的每一個顛簸(bump)
🔆 👩:「You have an uncomfortable ride on velocipede. Your bone can feel the shaking movement from the bumps in the road! That's it's called "boneshaker."」解釋完後拉著他的手臂假裝抖動,嫩薑覺得很好笑!

時間來到1818的愛爾蘭,John Boyd Dunlop把橡膠形塑成管子、並在管子裡充滿氣體後,將其包裹在他兒子三輪車的輪子上。很快地,John Dunlop的改良讓隨處可見的自行車都裝配有充氣輪胎。
🔆 某天我們聊到路上的車輛都是有充氣輪胎時,就提起了上述了歷史發明。

除了自行車的演變歷史,書裡也提供圖片來解釋當你騎腳踏車時,輪子(wheels)、鏈子(chain)、曲柄(crank)是如何運作的。這部分我自己很喜歡~
🔆 嫩薑騎腳踏車時,我用他的腳踏車來演練說明,他印象深刻~

以及關於現代腳踏車的知識,例如在阿姆斯特丹腳踏車的數量比人還多!

BBC也在2017年的時候對自行車200年的歷史有介紹,裡面有很多真實圖片可搭配著看,更有效果!(點擊圖片可前往)
This is what it looked like. Almost entirely made of wood, the Draisine was invented by German, Baron Karl von Drais in 1817 and is the first bike invention that was verified.

📖 Glasses
眼鏡這本讓我重溫國中學的凸透鏡/凹透鏡原理🤣。搭配放大鏡(magnifying glass)一起玩,嫩薑對這本很有感覺!

大約於西元45年,有位很喜歡閱讀的作家Seneca發現他卷軸(scroll)上的字模糊不清;他把捲軸放在一杯水後面,卷軸上的字變得又大又清晰!

接著來到西元1000年,有位科學家Ibn al-Haytham發現一塊彎曲的水晶讓東西看起來變大!消息傳播開來後,人們開始使用水晶鏡片(lens)來幫助他們閱讀。在英格蘭的僧侶們(monks)稱之為「reading stones」。 這些石頭的底部是平的,可以在紙上滑行(slide)
🔆 我們拿放大鏡假裝是reading stones,把書本句子裡說的「The words looked bigger and clearer.」實際具體化!

順便一起玩放大眼睛、鼻子嘴吧的遊戲!

大約西元1300年,義大利一位工匠(craftsman)把兩顆閱讀石放在鏡框裡,然後把他們連結在一起,這樣人們就可以把鏡片放在眼前來閱讀。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副眼鏡(glasses)
🔆 讀到這邊嫩薑突然說:「但是這樣還是要用手拿啊?」🤣

經過了幾百年演變,眼鏡有了很大的進展(have come long way)。但要如何將眼鏡保持在臉上是個大問題!例如有些眼鏡是夾在(clamp)鼻子上的。當時的這些方法都不太管用。
🔆 嫩薑對於把眼鏡夾在鼻子上覺得好笑!

大約40年後,Edward Scarlett製作了有鏡腳(temple)的眼鏡,讓戴眼鏡變得輕鬆些。

19世紀時,荷蘭醫生Herman Snellen製作了一張視力表(eye chart)來檢查人們的視力(vision)。現今這張視力表依舊使用中唷!
🔆 台灣用的是「Tumbling E Chart」;E Chart是設計給年紀太小無法閱讀字母,或是有閱讀困難的人使用的。
🔆 嫩薑做過視力檢查,可以察覺兩種視力表的不同。

除了眼鏡歷史演變,科普知識也很充足!
這兩頁用簡單明瞭的圖片展示出近視(short-sighted)跟遠視(farsighted)的人眼球形狀的不同、影像聚焦位置的差異,以及說明如何使用不同鏡片來協助影像清晰聚焦;非常喜歡這頁!👍
🔆 對嫩薑目前來說太過抽象;我跟他說媽媽近視,所以眼球變扁了!趁機加強要愛護眼睛的概念~


📖 Light Bulb
這本主要在講述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透過一連串的嘗試,終於找到能持續發光較長時間的燈絲材料!

讀完之後,更理解為什麼有人說愛迪生不是「發明」燈泡的人;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愛迪生「改良」了燈泡。

如果你在1800年代長大,就像發明家(inventor)愛迪生一樣,你可以會點蠟燭或是油燈來照亮家裡。或許你家有煤氣燈(gaslight),不過煤氣燈很貴!蠟燭呢?一陣微風(breeze)就能將他們吹熄。

愛迪生常常點亮油燈,熬夜思考他的發明,但是油燈味道不好聞,也會產生許多煤灰(soot)。「電會是改善生活的關鍵嗎?」愛迪生是這麼想的。

其實1800年代初期,Humphry Davy發明了弧光燈(arc lamp),用電力取代煤氣燈。不過弧光燈太耗電,太過明亮,無法使用在家庭裡。

愛迪生跟他的團隊持續研究找出更好的發光方式,卻一直失敗!燈泡發光的部分愛迪生稱為「燈絲(filament)」。他們需要一種便宜又能夠發光持久的特殊材料來製作燈絲。

一次偶然發現下,愛迪生烘烤,或著可以說碳化(carbonize)一點棉線,並將其用作燈絲。他和他的團隊不敢相像他們的眼睛:碳化燈絲發光超過十四個小時!之後團隊嘗試各種不同的碳化燈絲,例如木頭、紙張、椰子殼(coconut shell)等等。最後他們使用一種厚紙碳化後作為燈絲,可以持續發光超過100個小時。
🔆 說到嘗試用coconut shell來作為燈絲的材料時,嫩薑覺得好笑!🤣

除了敘述愛迪生鍥而不捨的故事外,科普小知識介紹英國一位發明家Joseph Swan在差不多的時間也完成用碳絲通電的燈泡!

以及用圖示來說明電流如何運作讓燈泡發光!很清楚明暸~

📖 Camera
這系列每一本一開始都有提問,拿來和孩子討論,聽孩子說說他的想法蠻有趣的呢~
不論是印出來的相片還是在螢幕上的相片,都是用相機拍出來的。那人們是如何想出這個方法來凍結時間的呢?
🔆 說到printed photos就請嫩薑去找家裡貼在牆上的相片。至於photos on screens是他們這個世代最為熟悉的了!

除了中國的墨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注意到陽光通過葉子的細縫,投影到地上的影子是反的(bakward)。其實是因為光線以直線前進的,當它撞擊到黑暗空間中的平面(surface)時,它會重新形成(reform)上下顛倒(upsde-down)左右相反的影像。

現在相機的前身「暗箱
(camera obscura)」則是阿拉伯學者Ibn al-Haytham發明的。
🔆 camera obscure 的意思就是dark room. 這位學者在光學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前面提到「glasses」那本裡面也有提到他唷!

暗箱後來被加上鏡片,漸漸被廣泛使用。1830年代,發明家Louis Daguerre嘗試了許多不同的化學材料(chemicals),終於找到一種只需要曝光15分鐘的攝影方法;他以他自己的名字來命名「daguerreotype」。
🔆 「daguerreotype」is a photo taken using an early process that used a silver plate and mercury gas. 銀版攝影法。

雖然成像時間縮短了,但是要在鏡頭上固定不動15分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點移動(motion)都會使相片模糊。
🔆 這邊我請嫩薑假裝拍一張金雞獨立的相片,保持一分鐘姿勢不動!他覺得好難🤣
🔆 此外他也從插圖裡發現拍出來的相片都是black and white的唷~

隨著相機被改良、膠卷(roll film)發明,攝影技術越來越好。20世紀,柯達公司製造了可以拍攝彩色相片的底片;拍立得(Polaroid)也在1948年由Edwin Land所發明。
🔆 嫩薑聽到Polaroid可以立刻印出相片,立刻想到之前班上有位同學要轉學,帶了一台拍立得來學校跟大家拍一張相片做紀念。

說到攝影少不了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跟數位相片。數位相機裡有個感測器(sensor)將影像分解為數百萬個像素(pixels);相機將這些測量結果儲存為數字。數位相片好處就是可以輕易的從數位相機移到電腦、印表機跟手機。
🔆 嫩薑有發現正下方的相片左邊圖像是一格一格的,就跟他說「Yes, these tiny squares are pixels.」
🔆 嫩薑這個世代無法理解數位相機有多麽方便!所以我有稍微跟他解釋以前用底片拍照要等到相片洗出來才知道相片有沒有模糊,以及無法立刻看到相片等等的差異。

⤁⤁⤁⤁⤁⤁⤁⤁⤁⤁⤁⤁⤁⤁⤁⤁⤁⤁⤁⤁⤁⤁⤁⤁

這套書的知識量非常豐富,好久沒有這麼認真讀科普書跟找資料了! 裡面的科普概念讓我重新回憶、學習以前沒有學好的知識;我自己希望能先搞懂,等到嫩薑上小學後能對他有所幫助。

嫩薑也很捧場跟我共讀,我覺得插圖起了蠻大的幫助;插圖讓文字具體,也讓嫩薑發現問題所在,例如即使把兩個鏡片放在鏡框裡還是得用手拿、愛迪生使用的油燈會產生煙等等。嫩薑目前無法完全理解書裡面所提的科普概念,但透過共讀來種下一點科普小種子也很棒,期待未來的發芽。

透過傳記方式來陳述一個想法最初的萌芽、世界各地人們努力地改良、一直到現在數百萬人使用的現代產品。這些產品的轉變,像是「底片相機➜數位相機」、「白熾燈泡LED燈」是我們這個世代經歷過的;透過共讀這套Eureka將我過去使用產品的生活經驗講述給嫩薑聽,才「察覺」到自己生活在科技大進步的時代中卻不自覺呢!已經太習慣新科技產生以及其所帶來的便利了~

這套書可以待在書櫃裡很久,當作簡易的科普書隨時查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